本文最后更新于 2018年8月28日。
1.关于收入
从现在开始刻意寻找那种可以一次性付出却可以长期收入的事儿去做。
这种事情不像看起来的那么难,甚至有越来越简单的趋势。比如,过去只有靠写书被正式出版才能拿到版税,现在很多人写写微信公共帐号就可能开通“打赏”,并且收入更高一点,这就是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刻意”的力量还是挺神奇的,最终你会发现,那听起来像是胡说八道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其实还真的是存在的一种现象。
拼命锻炼自己的创作技能。
可以是任何领域的创作,但必须是可以获得收入的创作。慨叹一句:所谓的创作,从某个角度上来看干脆就是“无中生有”啊 —— 成本长期趋近于零,收入长期趋近于无限的一种活动。
2.关于自欺欺人
自欺欺人(rationalization)是一种恶习,一旦染上,就很难去除。二十六岁前后的时候,我决定不再自欺欺人,鼓足勇气面对各种令人难堪的现实。为什么要“立志”去除这个恶习呢?因为我发现自己做过的所有蠢事,都来自于自欺欺人这个恶习。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在某次事件中义愤填膺地觉得“不公平!”,并且四处游说…… 可事后反思的时候,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只不过是“分一杯羹”。
蠢死了…… 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那一瞬间,愚蠢的我完全接受不了“那事儿其实跟我半点关系都没有”的事实,自欺欺人地举起“公平”的大旗,妄图分一杯不属于自己的羹。然而,在自欺欺人的状态下,很多卑劣的行动好像一下子就“理直气壮”、“光明正大”了似的;等冷静下来开始反思的时候,觉得自己每个毛孔都是肮脏的……甚至连呼吸的声音都是猥琐的。
3.关于人的差异
人与人的差异在哪里?在我看来主要是观念上的差异。上面让我错过一辈子的,就是个落后的观念:
别人做不好的,我也别做了罢……
很多影响我们一生的,竟然都是很小,却又不成比例地重要的环节。
这些年我攒了很多很惊人的例子,比如:
小时候不好好朗读课文的,长大了学习能力都差。
千万不要误以为语文不好的,数学可以学得很好……没那回事儿。不好好朗读课文,直接导致记忆力差,记忆力差,肯定导致学习能力差。一切的学习都依赖记忆力。记忆力好不一定学习好,但记忆力差学习一定很吃力…… 这就好像水泥质量够好并不能保证房子的质量,但水泥质量差的话房子质量一定好不了,不是吗?
4.关于自我成长
读一本好书,基本上就是对操作系统的一次升级 ,或者起码一点的升级(叫“打补丁”也可以)。然后呢?有的人一年升级 50 次以上,有的人起码 12 次,也有的人好几年都不升级,后来干脆就那么对付着用了,却也不觉得自己落后且越来越心安……
如此看来,很多想当然的念头其实真的很危险。 很多其实很重要的建议,常常只不过是因为陈述过于笼统而难以传递,难以接受,难以践行。 比如,“日省三身”,就是一个过于笼统的陈述。明确一点的说法是什么呢?
找出那些想当然的念头,挨个审视一遍,看看它对不对?有没有道理?是否应该被升级,或者被替换?这事儿一定要仔细,因为那些不经审视就嵌入操作系统的“想当然”实在是太危险了……
粗糙、原始的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它越差就越自洽,漏洞百出却又能持续运转,最关键的是:它没有任何自动升级的机制。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操作系统。每个操作系统都或多或少有它自己的局限,就算它有优势,也不能彻底消灭 bug(生活中的麻烦,不小心出现的错误等等)。计算机的世界里,操作系统是一点一点演进的,bug 要不断消灭才行,旧的 bug 被消灭了,总有新的 bug 出现,遇到一个就要想办法处理一个,当然也有些方法论,就是有些 bug 可以先忍着,然后找个机会一并消灭掉,还有就是一些 bug 在升级操作系统的时候因为整个机制变了,所以那些 bug 就自动消失了…… 可无论如何,都是要想办法处理那些 bug 的,不是吗?
经过多年的观察,我发现每个人的大脑里其实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真的跟计算机一样!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输入输出体系(IO 系统),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运行处理机制。
5.关于类比科学
教育就像一副眼镜。
戴上眼镜之前和之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但带上眼镜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
科学确实是由信息构成的,正如房子是用砖头盖的一样。可问题在于,正如仅仅一堆砖头放在那里的时候我们不能称其为房子一样,一堆信息放在一块儿就叫科学,有点不像话。
……… all happy families are alike and all unhappy families are unhappy in their own special way, is not true in business, where I think all happy companies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y're doing something very unique. All unhappy companies are alike because they failed to escape the essential sameness in competition. (这是个反向类比——即,你别以为它们一样,其实它们刚好相反……)
……据说,幸福婚姻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自的不幸;在商业世界里不是这样的,我倒是认为所有的幸福公司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都在做不同的事情。而所有不行的公司倒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没能脱离竞争的相同境。
6.关于融会贯通
还记得美剧越狱里主角是怎样运用胡克定律凿开那堵厚厚的、“坚不可摧”的墙的吗?
终于破冰的那一瞬间,我的感觉就是,过往我砸过的、凿过冰缝、冰洞,终于以某种方式(几乎肯定是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方式)形成了一个三角,力学原理瞬间爆发,那冰一下子大面积破开…… 于是,我终于“入水”了。
当年我费尽周折应聘进入新东方,对我个人来说,是个突破。小时候学了点编程原理得过大奖却没能够被保送进清华但终究有点计算机常识;读了完全不喜欢的会计专业却因此收获了最重要的知识:概率和统计;因为本专业并不精湛所以毕业之后只能去做销售却因此锻炼了演讲能力 —— 就是这三点使得我在突破之后成为最受欢迎的老师。突破是突破了,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是“设计”,却也不完全是“偶然”。
除此之外,类比也常常是产生“融会贯通”的手段。 这里涉及到一个特别重要的学习技巧:
学会任何一个概念、方法论之后,都要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这其实是学习任何概念的方法论啊!我就这样“开窍”了 —— 我母亲只不过用了几分钟而已。我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绝对源自这几分钟的教育 —— 那一瞬间,我升级了:
我懂得了概念的重要性;
我了解了教科书的结构……
剩下的就很自然了,我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了一整套方法论: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领回来教材,第一件事儿不是去“包书皮”,而是把每一章的重要概念都抄一遍,随后直接死记硬背到脑子里……
是否完全理解并不重要。那些将要通过学习、理解、应用、练习等手段消化吸收的概念早已经一个字不差地记在脑子里,所以我可以随时调用,没有死记硬背过的人却不一定能随时调用 —— 他们不去翻一下书断然想不起来完整具体的定义。
这个“可随时调用”很重要。这就好像信息放在内存里,还是硬盘里,抑或云端,对中央处理器来说(CPU)都是不一样的;别人要等到从云端下载到本地再处理,我却可以直接调用 —— 这不仅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效率而大大提升的“累计应用次数”,这是看不见的差异,有着虽然完全看不见却又真真切切存在的巨大威力。
7.关于知识筛选
高中毕业之前,我们在教科书里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不大可能被误解的基础概念。此后我们再遇到的各种概念,可就不见得那么可靠了。这就好比,高中毕业之前我们是在餐厅吃蘑菇 —— 那些蘑菇是没有毒的,因为事先筛选过么;而后我们就好像是走进了丛林,满地都是各种艳丽的蘑菇,可不见得随便哪个都可以吃,因为它们之中有很多是毒蘑菇,有的毒性还很强……
有毒的概念还真的不少。它们就好像是毒蘑菇一样,不能随便吃。
随便举个例子:阅读速度。基于这个原本就毫无意义的概念,很多人痛苦了一辈子,苦苦思索:
如何才能提高阅读速度?
然后,还有人赚了一辈子钱,教别人根本做不到、其实做到了也没意义的事情:
快速阅读、急速阅读……
他们兜售各种奇技淫巧,信之者亦众,他们由此“发明”了一系列没用的却貌似有用的概念:跳读,扫读……
其实啊,真正有意义值得研究的概念是:
理解速度。
输入是为了处理啊,胡乱处理,甚至无法处理,输入了也没用啊!
“没概念”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很多人都是在考过驾照最终上路了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作为行人对安全是多么地“没概念”。我问过很多新手司机,他们普遍认为之前没怎么仔细想过或者完全没想到的,排名前三位分别是:
司机坐在车里,有完全看不到的盲区……
车这东西,真不是司机想停下来的时候就能瞬间停下来的……
行人在晚上穿着暗色衣服在路边走非常危险……
8.关于压力与健康
换言之,那些不相信压力有害健康的人,尽管也遭遇了同样大的压力,却实际上没受到什么影响 —— 事实上,这些人相反恰恰是整个受调查人群中死亡率最低的。
研究者的结论是:
致命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与观念(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甚至致命)的组合。
研究者经过进一步计算,认为在那过去的 8 年中,大约有 182,000 美国人过早死亡,仅仅是因为他们相信压力有害健康…… 若果真如此,那这个观念在美国可以排进致死原因的前十五位 —— 比皮肤癌、艾滋病与谋杀都要靠前!
1998 年的时候,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组调查,向 3 万名被调查者询问两个问题:
过去的一年里你遭遇了多大的压力?
你相信压力有害健康吗?
就这么简单。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 2012 年 9 月份的 Health Psychol 杂志上,现在在网上可以看到全文:
Does the Perception that Stress Affects Health Matter? The Association with Health and Mortality
8 年后,也就是 2006 年,研究者们开始核对公开记录,看看 8 年前被调查的那些人中有哪些已经去世了……
统计结果很惊人:
巨大压力可能提高高达 43% 的死亡危险……
但有另外一个结果更为惊人:
那高达 43% 的被提高的死亡危险,只适用于那些相信压力有害健康的人!
1. 切换关注焦点,是个特别重要的思考工具。
2. 你相信什么这世界就给你什么……
我时常想,鄙视链也是一样的,那是个循环嵌套的局,一旦置身其中,必然会反过来被鄙视,早晚而已,私下或者公开,谁都逃不掉。不想被鄙视,就别在那个局里。事实上,即便你挣扎着脱离了那个局,一样会被莫名其妙的人鄙视,只不过,因为你自己不在那个局里,所以你清醒,所以你知道,那鄙视是那个人的幻觉,跟你完全没关系。
彻底逃离鄙视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