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1年2月13日。

《金字塔原理》-(美)芭芭拉·明托

第一篇 写作的逻辑

第一章 为什么选择金字塔结构

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

大脑会将其认为具有“共性”的任何事物组织在一起。“共性”指的是具有某种类似的共同点或所处的位置比较接近。

只有金字塔结构才能满足大脑的以下要求:

1、仅记忆7个以内的思想或概念

2、找出其逻辑关系

神奇的数字7

人一次能够理解的思想或概念的数量是有限的。

找出逻辑关系

仅仅以逻辑的方式将思想或概念分组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出其逻辑关系。

自上而下组织思想

控制你表达思想的顺序是做到清晰写作的唯一最重要的行为,而最清楚的顺序就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然后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

读者必然会将所读到的思想进行归类概括,以便记住这些思想。如果作者传达给读者的思想事先已经经过归类和概括,并且按自上而下的顺序表述出来,读者就能更容易地理解作者所表述的思想。

自下而上思考

在写作的实际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在金字塔结构的最底层,你将包含单个思想或概念的句子组织成为段落。然后你将三个段落组织成一个章节,将三个章节组织在一起成为文章。

文章中的思想必须符合以下规则:

1、文章结构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2、每一组中的思想都必须属于同一范畴;

3、每一组中的思想都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组织思想基本上只有四种可能的逻辑顺序: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时间顺序(第一、第二、第三);结构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第二章 金字塔中的子结构

金字塔结构包括的一些子结构能够加快你发现思想的过程。这些子结构是:

1、主题和子主题之间的纵向关系;

2、子主题之间的横向关系;

3、序言的讲故事式结构。

纵向关系

放在金字塔结构中每一个方框中的就是一个“思想”。“思想”定义为“向读者发出新信息并引起读者疑问的语句。

为了向读者传递新的信息而进行的表述必须会使读者就其逻辑性产生疑问——例如:“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这样”或者“为什么你这样说”。作为文章的作者,你必须在该表述的下一层次横向地对该问题作出回答。但是,你的回答仍然是向读者传递他不知道的新信息,这又使读者产生新的疑问,于是你又在再下一个层次对新的疑问作出回答。

横向关系

当考虑在下一结构层次上如何表述时,必须保证你的表述能够回答在其上一个结构层次的表述所引起的疑问,同是还必须保证表述符合逻辑。也就是说,表述必须具有明确的归纳或演绎关系,但不可同时既具有归纳关系,又具有演绎关系。

演绎性思想组合是由几项承前启后的论述组成的。第一个思想是对当今世界上的某种现象的表述;第二个思想是对该句子的主语或谓语进行的表述;第三个思想则说明了以上两种表述同时在世界上存在时所具有的隐含意义。

归纳性思想组中的思想仅仅因为你能够用同一个复数名词(支持的原因、反对的原因、步骤、问题等等)表示它们而互相关联。

序言结构

文章的序言部分通过追溯问题的起源和发展来确定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

问题的起源和发展必然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因此也应当按照典型的讲故事模式发展。就是说,开头应向读者说明“情境”的时间和地点。在这一“情境(Situation)”中应当发生了某件事情称为“冲突(Complication)”,使读者提出你的文章中将要回答(Answer)的“疑问(Question)”。(情境、冲突、疑问、回答)

第三章 如何构建金字塔

自上而下法

1、画出主题方框

2、确定主要问题

3、写出对该问题的回答

4、说明“情境”

5、指出“冲突”

6、检查主要问题和回答

对“情境”中“冲突”的表述应当能够直接导致主要问题的提出(已在步骤二中列出)。否则,应改变对“情境”中“冲突”的表述,使之能够直接导致该主要问题的提出。

自下而上法

很多时候你也会发现你思考得还不够成熟,无法构建出金字塔结构的顶部。遇到这些情况时,可向下移动一个层次,从关键句层次上着手。

可以按照以下“三步走”的过程自下而上地组织你的思想

1、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得出结论

初学者注意事项

1、一定先尝试自上而下法

2、将“情境”作为构思序言部分的起点

3、不要省略对序言部分的思考

4、将历史背景放在序言部分

5、序言部分仅涉及读者不会对其真实性提出怀疑的内容

6、如果可以选择,在关键句层次上更宜使用归纳法而非演绎法

第四章 序言部分的具体写法

讲故事形式

序言部分说明某种“情境”,这种“情境”中发生某种“冲突”,从而引出某种“疑问”,而整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回答该“疑问”。

为什么必须采用讲故事形式

利用未讲完的故事所产生的悬念效果使读者抛开其他思想、专注于文章内容。

何时开始引入“情境”

开始引入“情境”时,应先作出与文章主题有关、且读者肯定会同意的表述,应当是读者已经认可或者将会认可的表述。

什么是“冲突”

这里的“冲突”类似于讲故事时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能够促使读者提出“疑问”。读者的疑问可能有多种形式,但通常都相当于询问“接下来怎么样”。

为什么采取这种顺序

序言部分必须采取情境——冲突——解决方案的结构形式,但是,各部分的顺序可以有变化,以创造文章的不同风格。

1、标准式:情境—冲突—解决方案

2、开门见山式:解决方案—情境—冲突

3、突出忧虑式:冲突—情境—解决方案

4、突出信心式:疑问—情境—冲突

什么是关健句

关键句(Key Line)不仅要针对由文章主题思想句引起的新的疑问进行回答,还要表明文章的组织结构。因此,如果文章篇幅较长,你就应该列出关键句的要点,然后为第一个要点起一个小标题,并开始写作。

列出关键句要点能够使读者在开始阅读的头30秒内就能了解你的全部思路。要注意的是,关键句要点必须表达文章的思想。

序言部分应当写多长

一般情况下,序言部分需要两到三段,其组织方式如前面的图4-2所示。说明“情境”和“冲突”的文字可以长到有三段或四段,但是不能再长了。事实上,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序言部分就开始到处使用图表,那你肯定过分强调了已知事实。

关键句要点是否需要序言

关键句的每一个要点也都应该按照与全篇的序言部分大致相同(但简单得多)的情境—冲突—疑问模式逐点引出。

要想写出好的序言,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1、序言部分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而不是“告诉”读者某些信息

2、序言部分必须具备讲故事的三个要素,即“情境”、“冲突”和“解决方案”

3、序言部分的长度取决于读者和主题的需要

常见模式

文章的序言部分具有某些共同的模式,写文章通常要回答的都是以下四种问题之一:

1、我们应该做什么?

2、我们应该如何做?

3、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

4、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

发号施令式

“指示”是世界各地的所有商业备忘录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目的是要求或告诉某人做某事。在这种模式下,作者通常不是要提醒读者想起某个问题,而是要告诉他们某个问题。

S=我们打算做X

C=需要你们做Y

Q=我们如何做Y?

寻求支持式

另一种常见的备忘录类型是要求批准经费。此类读者的疑问必定是“我应该批准这一要求吗?”

S=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

C=我们的解决方案需要____元经费

Q=(我应该同意吗?)

解释方法式

写作目的经常是因为某人遇到了问题,而你要告诉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解释方法式文章在关键句结构是以下有关“步骤”:

S=必须做X

C=还未做好做X的准备

Q=如何做好准备

比较选择式

经理们经常会要求他们的下属就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他们还经常会加上一句:再提几种替代方案。

S=我们希望做X

C=我们有一些不同的做X的方案

Q=哪一种方案最合理

一但你选择了某一种方案,最好也最简单的方法是围绕评估的标准进行组织:

但如果方案C并不一定在所有三个标准上都优于方案A或方案B,只能通过每一种可能的方案均作出说明来提出你的观点。需要说明选择方案C的主要原因,以及放弃方案A和方案B的主要原因。

但如果任何一种方案都无法达到你的目标,或者在事先没有已知可选方案的情况下,你无法提出能够达到所有目标的建议,那么这时的回答应为:

常见模式——咨询

咨询性文章同一般的商业文书不同。咨询性文章通常较长,而且其写作目的主要是推动读者采取某种措施。

项目建议书

S=你遇到一个问题(用一到两句话描述该问题)

C=你已决定请局外人帮助解决此问题

Q=(你是我们应该聘请来解决该问题的局外人吗?)

接下来的关键句结构通常由四部分组成:

1、我们理解该问题

2、我们有合理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3、我们在应用此方法上有丰富的经验

4、我们的业务安排非常合理

上述结构通常用于新客户,将主要精力放在分析问题上,使读者了解其在该领域的突出专长。如果客户是知名公司,或者该建议书纯粹只是形式,那么可将对问题的描述放在序言部分,使文章结构更清晰。

S=你遇到一个问题(用三到四段进行说明)

C=你希望通过咨询解决该问题

Q=你将如何帮助我们解决我们的问题?

项目进度小结

项目进度小结通常是某人在某个项目的每一个阶段结束时计划同客户或上级进行交流的正式文件,一般可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报告。除了第一份项目进度小结,其他的项目进度小结都具有相同的结构。第一份项目进度小结可能具有如下结构:

S=我们一直在处理X问题

C=我们告诉过你,分析的第一步将是确定Y是否成立。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这一步

Q=你们发现了什么

第二份项目进度小结可能为如下模式:

S=我们告诉过你X

C=你要求我们调查Y,我们已经完成该调查

Q=你们发现了什么

第五章 演绎和归纳的区别

金字塔中的思想以三种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关联、向下关联和横向关联。

演绎是一种线性的推理方式,最终是为了得出一个由逻辑词“因此”引出的结论。在金字塔结构中,位于演绎推理过程的上一层思想是对演绎过程的概括,其重点在演绎推理过程的最后一步。

归纳则是将一组事实或思想归结为同一类,并对其相似性作出表述(或推理)。

演绎推理

因为演绎推理比归纳推理更容易实现,通常人们在思维时会更多地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演绎推理法还是人们进行解决问题的思考时通常采用的方法,因此也是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原意采用的方法。但是,虽然演绎推理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但在应用于写作时却显得比较笨拙。

演绎推理的过程

人们通常将演绎法解释为具有三段论的形式——一种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的论述形式。

演绎推理的使用

由于演绎推理非常繁琐,建议在关键句层次上尽量避免使用演绎法进行论述,尽量用归纳法取而代之。因为归纳法更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在某个段落中使用演绎法是非常适当的,读者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归纳法总是比演绎法更容易理解。

在连接演绎推理时,需要记住的几点是:(1)演绎推理过程不要超过四个步骤;(2)推导出的结论不要超过两个。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难得多,因为归纳推理更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在进行归纳推理时,大脑首先注意到若干不同事物(思想、事件、事实)具有某种共性,然后将其归类于同一个组中,并说明其共性。

在以归纳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我们必须具备以下两种主要技能:

1、对该组思想作出正确定义

2、准确识别该组思想中与其他思想不相称的思想

归纳推理的过程

在进行归纳推理时,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个能够表示该组所有思想的词。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区别

当你进行演绎推理时,推理过程的第二个思想必须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作出的评述。如果不具备这一特点,你就应当能够用一个相同的复数名词概括这两个思想,以检验你的归纳分组是否恰当。

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

第六章 确定逻辑顺序

大脑能够进行的分组分析活动只有以下三种:

1、确定前因后果关系。代表一个过程或系统所需的行动按时间顺序排列。对该组行为的概括是采取这些行为所要达到的效果。

2、将整体分割为部分。这种逻辑顺序是结构顺序。

3、将类似事物归为一组。可以根据某种共性的不同程度,按照从大至小的顺序将其组织起来。该顺序就是程度顺序,也可以称为比较顺序或重要性顺序。

时间顺序

根据结果寻找原因

揭示隐含的逻辑过程

结构顺序

创建逻辑结构

在将某个整体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时,必须保证划分后的各部分符合以下要求:

(1)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Mutually exclusive)。

(2)所有部分完全穷尽(Collectively exhaustive)。

一般有三种划分组织活动的方式:根据活动本身(如:研发、营销、生产)、根据活动发生的地点(如:东部、中部、西部)、根据针对特定产品、市场或客户的活动的集合(如轮胎部、硬件部、体育设备部)。

如果划分时强调活动本身,那么各部分反映的是一个逻辑过程,因此应采用时间顺序。

如果划分时强调地点,那么各部分反映的是地理现实,应采用结构顺序。

如果划分时强调与某一产品或市场有关的活动,那么划分就是一种归类。各部分思想应采用重要性顺序,判断重要性的标准可以是你确定的任何相关排序标准(如销售量、投资额等)。

描述逻辑结构

一旦逻辑结构建立起来,就可按照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依次描述各个部分。

对结构提出修改建议

利用结构顺序概念检查写作思路

重要性顺序

创建适当的分组

识别不适当的分组

第七章 概括分组思想

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总结性思想让人更容易理解。

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还有更重要的理由。这种句子会掩盖思考不完整的事实,使你丧失一个进行富有逻辑性和创造性的思考的绝好机会。对一组思想进行严谨的概括总结必然能够推动思维的发展。

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正确的概括呢?思想的表达方式与其分组基础无关,可以是行动性语句,即告诉读者做某事;也可以是描述性语句,即告诉读者关于某事的情况。

(1)概括行动性思想时,应说明实施行动后的结果。

(2)概括描述性思想时,应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的含义。

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

使用明确的语言

在处理行动性思想时,理顺自己的思路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想象自己确实采取了这些行动,然后根据完成这些行动将导致的明确结果,修改各行动步骤的语言,使之更加明确。

区分行动的层次

看到不同的行动性思想时,要有意地区分其层次,以便将每一个层次上的行动步骤控制在五个以内。区分行动性思想的层次比较容易:如果你希望读者在采取下一项行动之前先采取某一项行动,那么这两项行动就属于同一层次;如果你希望读者采取某一项行动以便产生下一项行动,那么前一项行动就属于后一项行动的下一个层次。

虽然肯定应该区分行动的层次,但是不应该过度使用分类的方法。对行动性思想分类必定会造成重复,因为“任务”、“目标”、“利益”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分。对行动性思想进行组织的唯一合理方法,就是根据其产生的结果来进行。

直接概括

(1)该组思想必须相互独立和完全穷尽。

(2)概括性思想必须说明完成各行动步骤后导致的直接结果,且措辞必须明确具体。

找出结论中的共性

(1)找出将这些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结构上的共性。

(2)寻找这些思想间更密切的联系。

(3)完成归纳跃进,概括出主题思想。

找出结构上的共性

(1)针对同一类主语

(2)针对同一类谓语

(3)具有同一类隐含的思想

寻找更密切的联系

完成归纳跃进

不能简单地把一系列思想堆放在一起,并假定读者能够看出其中的意义。每一组思想都隐含着一个总结性的思想,这个思想能够反映出该组思想之间的关系的本质。你应当首先使自己明确地了解各组思想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向读者指明这种关系。

进行任何一个分组时,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只列出了这些思想,而不列出其他的思想?对此的答案应当是:

(1)这些思想都具有某种共性,而且是以这种方式相互关联的仅有的一些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该组的概括性思想应当是该组思想的共性所隐含的意义。

(2)这些思想都是为实现某一结果而必须一同采取的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该组的概括性思想应当表明采取以上行动后导致的直接结果。

第三篇 解决问题的逻辑

第八章 界定问题

界定问题的框架

展开要素

问题界定框架需要你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发生了什么事情?(情境[切入点/序幕+困扰事件])

(2)我们不喜欢它什么?(R1)

(3)我们想要的是什么?(R2)

转换成序言

展开问题

切入点/序幕

序幕是由结构或流程组成的

在序幕阶段,尽量作简单的设想和简短的描述,等到写序言时再加以展开。

困扰事件

某些事件的发生困扰了结构或流程的正常运行。困扰事件是指现在发生、即将发生或未来发生的事件,它对序幕中所描绘的相对稳定的情境构成威胁,并因此引发了非期望结果(R1)。

困扰事件的起因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近期认识到的其他原因

R1(非期望结果)

R1是指读者需要设法解决或有可能面临的问题,或者是有可能抓住的机会。通常是由于困扰事件引起的(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以及最近才被认识到的其他原因)。

困扰带来的非期望结果(R1)可能不只一个,可以在示意图里用尽可能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

R2(期望结果)

读者希望其现有的结构或流程产生期望结果(R2),而不是非期望结果。(如果R1是机会则希望利用它。)只有对R2进行尽可能具体和定量的描述,才能判别你取得的结果是否是期望结果。如果没有对期望结果的最终描述,你就很难在思考过程中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选择。

对R2的描述,可以用具体的数字,也可以用具体的最终结果。有时你可能无法具体描述R2的最终结果,或者根本不能描述,这种情况下,只需在R2部分写下如果问题得到解决你希望达到的一般状态。接下来,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具体的R2。

寻找疑问

以问题界定框架为行动指南,根据读者寻找解决方案的切入点不同,通常会面临下列七种不同情形之一:

最常见的情形

(1)不知道如何从R1到R2

(2)知道如何从R1到R2,但不敢肯定是否正确

(3)知道从R1到R2的正确方案,但不知道如何实施

最常见情形的变型

(4)知道从R1到R2的解决方案,并且已经实施,但由于某种原因行不通

(5)确定了好几个解决方案,但不知道选哪一个

可能但不常见的情形

(6)知道R1,但不能具体地描述R2,所以无法找到解决方案

(7)知道R2,但不清楚自己是否处在R1(这是典型的基准研究)

进入序言的写作

问题界定框架按照一定顺序已经描述了绝大部分问题的构成要素,因此很容易把这些要素运用到序言的写作中去。只要遵循从左到右、再往下的原则,读者最后看到的通常是冲突部分。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第九章 结构性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的标准程序是:

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

一般人很可能会去收集该领域一切可以找到的资料,等到所有的事实和资料齐备的时候才开始正式进行分析。这样做要付出额外的辛苦,比较好的方法是建立诊断框架和逻辑树来指导分析和引导思维,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简化了把结果建成金字塔的工作。

从资料入手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收集数据之前对问题进行结构性分析,现在已被很多优秀的咨询公司采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方法是重复传统的科学方法:

(1)提出各种假设

(2)设计一项或几项重要的实验,根据产生的各种结果排除一个或多个假设

(3)通过实验得出明确的结论

(4)相应地采取补救措施

换句话说,就是强迫自己思考问题产生的各种可能原因(这种技巧叫做外展推理),之后的重点就是收集资料以证明是这些原因或不是这些原因。只有假设自己已经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

设计诊断框架

为了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来建立诊断框架。

划分结构

任何一个企业或行业的具体领域都应该有清楚的结构,即包括由不同单位组成的系统,各自完成某项特定的功能。

寻找因果关系

第二种方法是寻找具有因果关系的要素、行为或任务,得出最终诊断结果。

(1)财务结构;(2)任务结构;(3)活动结构

将可能原因分类

第三种方法是把所有可能的原因按相似性进行分类,前提是这种预先的分类有助于综合分析各种事实。

一旦建立了诊断框架,你就可以运用这一神奇的解释性工具与客户进行交流,从事实上和概念上向他说明公司的现状:

(1)该结构/系统导致R1。它的现状如何?(即公司的现状)

(2)该结构/系统导致R1。从逻辑上分析,它在过去是什么样?(即过去一直做的)

(3)理想中的结构/系统导致预期的R2。它应该是什么样?(即为了实现目标你需要做的)

运用诊断框架

好的解决方案不是抽象来的,首先要求你对所在领域——制造、营销、信息系统等有全面的了解,大量深入的关于目标领域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解决问题的诊断框架通常隐含在问题界定的序幕中。

客户的问题

如果咨询顾问一开始只收集那些建立诊断框架必需的资料,以揭示目前经营活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他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问题产生原因提出一些很好的假设。接下来,他只需要去收集那些能证明或推翻他猜想的资料和信息。

分析的方法

咨询顾问根据系统流程或结构,设想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如果存在不足,自己希望发现什么,并相应地形成需要收集资料的问题。

建立逻辑树

寻找解决方案

将各种可能性从逻辑上加以展开,咨询顾问就可以计算相关收益和评估每种行动方案的风险,以便确定一套最终行动方案。分析时还是应尽可能遵循“完全穷尽”的原则。

寻找各组思想的缺陷

用逻辑树展示各组活动的组与组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方法也可以用来对已经写完的文章进行逻辑分析。

进行是非问题分析

建立诊断框架的过程有时候被称为“是非问题分析”。

第四篇 演示的逻辑

读者或观众总是先看到逻辑关系的存在,然后才能理解它。

第十章 在页面上反映金字塔

理想的文章应该让读者在30秒内理解作者的整体思维构架。(包括序言、主要论点和关键句论点)

突出结构

多级标题法

(1)每一层次的标题不可能只有一个

(2)相同的思想观点应采用相同的形式

(3)标题用词应反映思想的精髓,简明扼要

(4)标题和正文应分开考虑

(5)每组标题应予以介绍

(6)不要滥用标题。用序言、背景、结论等标题就失去了和读者沟通的价值。

下划线法

(1)必须严格运用问/答逻辑

(2)必须注意论点的措辞,说明论点的信息越少越好

(3)必须坚决把论点限制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框架内

小数编号法

行首缩进法

项目符号法

组与组之间的过渡

写完序言后,就进入了文章的正文部分。这时需要写一段简短的文字,介绍每一关键句论点。在长一些的文章中,也应该在每一组主要思想观点开始或结束的地方稍作铺垫。

讲故事

承上启下

承上启下的方法很简单:从金字塔结构的前一部分中挑选一个词、一句短语或总结其中心思想,把它用在下一部分的起始句中。

对章节进行总结

有时候遇到一个章节特别长或特别复杂,你希望停下来作一个完整的总结后再继续往下写。

得出完整结论

说明下一步措施

第十一章 在屏幕上反映金字塔

制作文本幻灯片

幻灯片是辅助手段,作用是让演示更生动。你所说的跟你在屏幕上显示的应该有明显的区别。

知道你要说什么

知道你要演示什么

(1)每次只演示和说明一个论点

(2)论点应使用陈述性语言,而不是标题性语言

(3)文本应尽量简短

(4)使用简单的单词和数字

(5)字号应足够大

(6)注意幻灯片的趣味性

(7)使用“搭积木”的方法提高趣味性

制作图表幻灯片

图表的标题一定要直接传达信息,要么以一个完整的句子,要么以一个含有动词的短语,这样才能保证图表给观众的视觉印象和所要传达的信息协调一致。

故事梗概

从金字塔结构到演示文稿,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1)序言尽量写得详细,把每个你想说的词按照你想要的顺序写下来。这样做除了可以保证没有遗漏外,还可以再次确认你回答的问题是否仍然是听众想听的。

(2)采用写故事梗概的形式。

(3)初步决定你准备采用的视觉方法。

(4)准备好每张幻灯片的讲稿。

(5)完成幻灯片的设计和绘图。

(6)排练,排练,再排练。

第十二章 在字里行间反映金字塔

臆造图像

把图像复制成文字

写作时,你好像一位司令官,指挥着千军万马,排队通过一个每次只能通过一人的隘口;而你的读者则在另一边迎接,将部队进行重新编队和重新组织。

学习三得:

一是多用简单句。即要学会把自己的思想用简短的句子概括表述,便于沟通。

二是先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去收集资料,证明或证伪的效率会更高。

三是三段论式讲话。三段论式其实就是金字塔原理的应用,即先说结果或结论,再说过程或原因,后作提示或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