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3年10月8日。
Created at 2021-02-20T21:12:40+08:00.
Last updated at 2021-02-20T21:14:49+08:00.
6月22日读经
亚伯拉罕的四次抉择:
亚伯拉罕一生有过四次重要的抉择,每次都舍弃了一样本来很看重的事物。1,离开本地本族,他放下了自己的家乡(12:1)。2,与侄儿罗得分手。罗得是他所爱的,有继承亚伯拉罕产业的可能(13:1-18)。3,在以撒和以实玛利间作抉择。他舍弃了夏甲所生的儿子(21:14)。4,奉献独生儿子以撒(1-9节 比较来11:17-19)。
亚伯拉罕的信心:
亚伯拉罕告诉仆人,他与孩子去了之后会回来。要是他对神的应许(21:12)没有坚决的信心的话,此语不易出口。他相信献上以撒之后,神能叫他复活(来11:17-19)。
“神必自己预备”是亚伯拉罕一生的箴言,也是一切在苦痛绝望中的人的盼望。从亚伯拉罕到今天,凡是信靠神的人都能见证“耶和华以勒”。
6月19读经
亚伯拉罕与罗得:
亚伯拉罕与罗得对比鲜明。二人出自同一家庭(11:31),处于同一环境,而且都是“义人”(15:6;彼后2:7-8),但际遇却明显不同。这不同源自当日的一个抉择;罗得贪图属世的好处,选择了约旦河的平原(13:11);亚伯拉罕却不为眼前所囿,“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来11:10),“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居住”(13:18)。罗得住在热闹城市(2节),结果逃进山洞(30节);亚伯拉罕以住帐篷为足,却得到了天上的家(来11:16)。
这两个人代表着属世与属灵的两种信徒。
6月18日读经
创世纪18章背景:
本章所记是神与人同在的欢乐,与19章所记罪恶人间的黑暗成强烈对比。亚伯拉罕的信心进入了更深的层面,他关心陷在罪中的人。“幔利橡树”指希伯仑(参13:18注)。
18:2 这“三个人”中,有一位是耶和华自己,神亲自显现(13节)。后来向罗得显现的另外两人是天使(19:1)。
18:3-8 当日社会对不速之客的盛情款待,迄今仍见于中东、北非一带游牧民族中。有的主人还坚持客人先用饭,自己站在旁边侍候。比较19:1-3。
神的公义亚伯拉罕的信心:
“声闻于我”的声音,可以是受罪恶之害的人的呼叫;也可以是二城罪恶的声浪(19:13)。公正的神惩罚罪恶之先,一定仔细审察,充分权衡。
18:23 亚伯拉罕凭着信心一步紧过一步向神祈求。他不只关心城里的家人,也关切整个城里的人。
要像上帝宽恕我们一样宽恕人:
【太18:32】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
【太18:33】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
【太18:34】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
【太18:35】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
为什么不要把所见的告诉人:
这是耶稣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叫门徒不要把所看见的告诉人(参8:4注)。不同的是,门徒在祂复活后可以传讲,因为复活可以将世人对祂身份的种种肤浅猜测一扫而空,大家可以真正认识到这位弥赛亚。祂和门徒现在正往耶路撒冷,等在祂前面的是十字架上的牺牲,然后才是复活。登山变像和神迹都不能象复活那样充分显明祂崇高无上的权能。
信心能使山挪移的比喻含义:
耶稣指出门徒没有信心,所以行不出神迹。芥菜种是种籽中比较小的,但只要有这么微小的信心,神便可以藉着他们行出大事来。叫“山”挪移是一种习惯讲法(赛40:4;49:11;54:10),表示克服大困难。凡是合乎神旨意的事,信徒都能做到;不合神旨意的事,不在主这句应许范围内。
耶稣纳殿税:
一块钱的价值刚够缴纳耶稣和彼得二人的殿税。王室的人可以免税;耶稣为神子,不用交税来维持神殿;但耶稣不愿触犯征税的人,还是交了。
全能的神:
“全能的神”,希伯来文作Elsadday。此字有“全有”的意思,说明神的丰盛和无穷无尽的供应。祂能应许亚伯兰后裔繁多,也能让在试验中不犯罪的约伯有加倍的回报。西乃律法颁布前,以色列人用此词称呼神。圣经中用这名最多的为《约伯记》,“全能者”(shaddai)一名用了31次。《出埃及记》6章以后,因为着重记述以色列民怎样去作与神立约的选民,所以用“耶和华”取代了“全能的神”。
神的慈爱使信心坚定:
亚伯拉罕不只“喜笑”,还劝神就让以实玛利做他的后裔算了。这是他信心的又一次失足(参16:1注)。神再次坚定他(19节)。信心的道路在神的慈爱中越走越坚定。
纳妾:
亚伯兰在迦南地寄居了十年,仍没有孩子。他听从了妻子撒莱的话,依故乡迦勒底的风俗,纳婢为妾。他也许认为如果妾有所出,岂不也是15:4应许的实现。这是他信心上的一次失足。
多妻风俗始于该隐后裔拉麦(4:19),行于旧约时代,律法没有禁止(申21:15-17)。但多妻不是神原来的旨意(2:24),并非完美的家庭制度。
中东关系:
“以实玛利”的意思是“神听见”,他是亚伯兰和夏甲所生的儿子,也是阿拉伯人公认的祖先。有十二族从他而出(17:20),和以色列民世世为仇。
以实玛利要住在亚伯兰其他后裔的东边。“东边”一词除了说明地理位置,也表明一种与住在西边的以色列人隔离和对峙的关系,正是几千年来中东地区情况的写照。
教会:
“教会”的希腊文是ekklēsia,当作动词用是“召出来”的意思,变为名词后便成了“被召集在一起的人”。
要体会上帝的旨意,而不是凭己意:
彼得劝耶稣放弃上耶城的计划,避开死亡,用别的方法去完成神的旨意;因此成了一块绊脚石。这也可以看出门徒的领袖彼得到此时仍未能摆脱犹太人旧的弥赛亚观念的影响,没有认清耶稣来到世上的真使命。
马太福音15章
洗手问题:
“洗手”是一种宗教仪式,不是为了清洁卫生。旧约没有这个规定,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制定出来的传统。圣经只规定祭司吃圣物时须洁净自己。文上的不洁是次要的,道德上的不洁才是真不洁。这是“出口的乃能污秽人”一句话的意思。
关于供献:
“供献”是名叫“各耳板”的一种特别奉献(可7:11),起誓将财物献给圣殿。犹太人如果已起此誓,父母便没有权利去要回。这是一种欺诈行为,假借法律逃避孝敬父母的责任。主耶稣曾谴责此事。
拔出的比喻:
法利赛人不是天父所栽种的,但法利赛人自己却以为是的(参赛60:21)。耶稣说,这种人必要“拔出来”。
文中的“狗”:
犹太人称外邦人为“狗”,原属蔑视之词;但久而久之成了口头禅。耶稣提到“狗”、“儿女”与“主人”,所着重的是轻重与次序。“儿女”(犹太人)先从“主人”(主基督)得到食物(救恩,帮助),然后才轮到家里的“狗”(外邦人)。照习惯,犹太人说“狗”通常指“郊外野狗”,这里的“狗”字原文为“小狗”,指的是家里养的狗。妇人听到耶稣的话,明白耶稣愿意帮助她,增加了信心。这从15:27的回答可以看出。外邦人要是能有象这妇人的信心。一样可以得到救赎,成为天国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