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建议你:下班回家立刻洗澡!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3年10月15日。

以下文章来源于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

不知你是不是也这样,每天下班回来天都黑了,光是坐车回家就已经精疲力尽。

到家啥也不想干,不想动,不想说话,只想瘫着玩手机。

整个人像耗尽的电池一样,要好久好久才能缓过来。

别说学习运动了,连看个电影洗个碗都觉得累,只有力气刷刷短视频。

本来只想刷一会儿,可一刷就怎么也停不下来。

等放下手机已经是凌晨一两点,在罪恶感和疲惫感中昏昏沉沉地去洗漱,暗暗发誓今晚一定早睡,到半夜又忍不住恶性循环……

有没有什么简单可行,能让人快速回血的方法?

别说,还真有!只要你回家后把顺序稍微换一下——

回家后先洗澡🚿

就能让你更快从疲惫状态中解脱出来!

为什么回家后先洗澡会更好?

1. 从心理上延长下班时间

洗澡可以创造出一条专注活动的分界线,让我们可以更专注、更高效利用休闲时间。

这是因为,洗澡前和洗澡后的时间,是存在不同的「时间心理账户」里的。

啥叫「时间心理账户」?

它是由「心理账户」一词拓展而来。

「心理账户」本来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人们在心理上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到不同的账户中进行管理,并且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1](Thaler,1985)。

通俗地说,1 万块工资,和彩票中了 1 万块,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花起来感受也不同。

时间也有它的心理账户[2],不同账户里的时间价值感是不同的。

洗澡前的时间储存在「上班账户」,人虽然下班了,但精神依然处于上班边缘,这个账户里的时间是用来缓冲上班疲惫感的,是暂时性的、低质量的。

洗澡后的时间,储存在「属于自己的时间账户」,是自己可以任意支配的,专属于自己的时间,价值更高。

换句话说,下班后越早洗澡,晚上属于自己的高质量时间就越多!

  1. 洗漱换装,转换社会身份

想一想,假如你明天要和异地的老板开一个视频会议,那是不是会稍微打扮下,穿得正式一点?
而你一回家,脱掉白天的衣服,洗澡换上干净的睡衣,是不是整个人就放松下来了?
这些现象,其实都和「身份认同」有关:
学者 Joanne Eicher 认为:着装是社会交往中有效的沟通手段,它影响着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份认同[3]。
而洗澡换装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把白天穿的「社会服」脱下来,换上真实的「原皮」,从而由「工作模式」切换到「休闲模式」。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从紧绷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创造出一条
———— 上班 vs 下班的分界线

3. 减压、促进内啡肽分泌
家里养猫的小伙伴都知道,猫咪在家会仔细舔毛,梳理毛发。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清洁,研究表明:自我清洁行为可以减少我们所经历的焦虑[4]。

一项发布在《社会心理与人格科学》发布的含 3000 多名参与者的研究发现 ,仅仅只是观看有关洗手的视频,也能减轻参与者在观看引发压力的场景时感到的焦虑。
具体来说,通过观看清洁行为的视频,参与者因压力诱发的焦虑得到了减轻;而实际的清洁行为,则增强了参与者心血管生理机能、应对高压力环境的反应[4]。
而且,热水浸泡或淋浴时,可以刺激皮肤上的感受器,使身体产生舒适和放松的感觉。
感受器里面分布着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毛囊感受器以及各种特殊结构的环层小体、 触觉小体等[5]。图片来源:soogif.com

正是这样的构造,让我们的皮肤产生触觉、冷觉、热觉和痛觉认同[5,6]。

此外,水的运动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帮助放松肌肉。
4. 让你产生很多灵感、创意想法
在做洗澡、睡觉等精神放松的活动时,我们会产生顿悟(insight)和思维漫游(mind-wandering)[7,8]。传闻阿基米德便是在澡盆里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一份包含 1114 名澳⼤利亚受访者(包括 561 名⼥性和 553 名男性。年龄范围为 18 岁⾄ 85 岁,最常⻅年龄为 35 岁⾄ 44 岁)的研究发现:

⼈们产生灵感的 8 个时间和地点,按受欢迎程度排列分别为:晚上、⼯作、淋浴、家⾥、安静时、交通、锻炼时和⼤⾃然中。

约 30% 的人会在洗澡时产生灵感[8]。

这是因为,我们在洗澡、睡觉或放松的时候,大脑的右半球相比左半球更加活跃,右半球的激活能够激发我们产生一些新的灵感和创意[9]。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时候回家好累,真的不想洗澡,怎么办?
其实这样洗,可以既简单又放松——如何洗个更舒服的澡

1. 尽可能把一切简化,形成习惯
学者 Silver(1974)指出:拖延症的一个预测因素是任务所需的选择点数量[10](即要做决策的事太多)。
需要选择的关键时刻越多,拖延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当你拖着不想做的时候,试着减少前期的准备工作和步骤,只考虑「下一步行动」[11]。
例如:先不要想着待会儿要吹头发、抹身体乳、护发素、洗内裤等一系列步骤,先把衣服脱了、挤一下沐浴露就行!
2. 让洗漱值得期待
研究表明:如果人们觉得一项任务不愉快,就更有可能推迟[10]。
所以,洗澡时多找点乐子,比如选一个味道好闻的沐浴露牌子,换一款口味舒适的牙膏,以及打开播客、音乐 app、有声电台等,让自己进入到一个不需要眼睛娱乐的状态,会让洗澡更快乐!
(当然,手机要注意防水哦,可以套个游泳的手机防水袋)
还有最近很有创意的「边吃水果边洗澡」大法,也可以大胆试试!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漫飞、@那些杀不死我的不如杀死我、@小熊宇

对了,淋浴间具备避难所的所有基本要素:隐私、安静(只有水声)和不受打扰,特别适合用来疏导情绪,精力修复。

让我们把洗澡变成一项「真·下班仪式」 ,让用心洗澡成为理想的休息。

Clear your body, clear your mind.

3. 有时可以允许自己「偷懒」

当感觉没有精力洗漱时,可以用快捷产品来保持清洁,如干洗洗发水、卸妆湿巾等,快速清洁。

或者,你以前要花半小时洗澡,偶尔一次只洗5分钟,也是完全可以的。

图片来源:Pexels

4. 我知道你要问什么

晚上回家还要吃饭/运动,怎么破?
很简单,照做不误,等结束后过个二三十分钟再去洗澡。
重点是结束后不要坐下玩手机!📱
因为对手实在太强大,很可能一坐不起,一晚上就这么过去了~不做饭的朋友,也可以卡着时间点外卖,在公司吃完再回家。
总之,给自己预留出整块时间,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晚上这段时间!

祝你有个愉快的夜晚: )

作者

喂马

无论我今天多么想从床上爬起来,

我还是直接晕倒了。

References:

[1]张蓝之, & 黄峥. (2017). 时间心理账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1), 147-150.

[2]Rajagopal, P., & Rha, J. Y. (2009). The mental accounting of time.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30(5), 772-781.

[3]Roach-Higgins, M. E., & Eicher, J. B. (1992). Dress and identity. Clothing and textiles research journal, 10(4), 1-8.
[4]Lee, S. W., Millet, K., Grinstein, A., Pauwels, K. H., Johnston, P. R., Volkov, A. E., & van der Wal, A. J. (2023). Actual Cleaning and Simulated Cleaning Attenuat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Stressful Event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4(4), 381-394.

[5]张家驹. (1986). 皮肤感受器. 生物学通报, 4.

[6]张引国, 江赛男, & 牛汉璋. (1996). 皮肤感受器的生理功能.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 医学版, (1), 62-66.

[7]Irving, Z. C., McGrath, C., Flynn, L., Glasser, A., & Mills, C. (2022). The shower effect: Mind wandering facilitates creative incubation during moderately engaging activities.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8]Ovington, L. A., Saliba, A. J., Moran, C. C., Goldring, J., & MacDonald, J. B. (2018). Do people really have insights in the shower? The when, where and who of the Aha! Moment.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52(1), 21-34.

[9]Bowden, E. M., & Jung-Beeman, M. (2003). Aha! Insight experience correlates with solution activation in the right hemisphere.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0(3), 730-737.

[10]Steel, P. (2007). 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of quintessential self-regulatory failur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3(1), 65.

[11]Dominic , M. (2016). 17 Anti-Procrastination Hacks: How to Stop Being Lazy, Overcome Procrastination, and Finally Get Stuff Done. Independently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