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年2月1日。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有西医,也有中医,我初学时,我临床进修的一位老师也这样认为,中医把脉入门在他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然我不以为然,心想,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他们所说的那样,也不会流传到今天的。
我所接触的第一位老师,诊脉就很好,每当病人来诊时,总是能很明确的诊断病情,当时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脉诊学好,每当他说出病情时,我就想患者应该是什么脉象,有机会,我就试试,闲时我就看书,中医诊断大全,脉诀,然这样又过了很长时间,仍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我会烹饪,技术还是很好的(我是这样认为的,呵呵)我可以用几十种方法作出不同味道的鱼来,我发现,我共跟了8位老师,每个人都喜欢烹饪,一谈起吃来,都很兴奋,故可作为谈资,一次谈的的高兴,我就问,有关脉诊方面的问题,老师说,其实你应该从浮沉迟数来学习这样你进步就快了。
在我看来,这样真的是一个好方法,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好方法。
相信学中医诊脉的都看28种脉象,再看5绝脉,可是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见不全。
我的方法是,先知道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缓均匀,即为有神,为常脉,其余即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胖瘦,春夏秋冬,相信书里也不泛记载。
知道了常脉,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脉象,即浮,沉,迟,数,浮脉轻轻搭手既得,沉脉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为迟脉,大于4次的为数脉,浮脉在人体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也有例外的,如浮脉,如果阴分虚极,阳亢于外,也现浮脉,且多浮而有力,多属重病。
下一步,需要回到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再说就是生男生女的问题,书上说左手脉疾为男,反之为女,老师也这么讲的,我的经验是在40天左右时很准几乎不差,过了4,5个月准确率就不那么高了,也就6,7成准吧,也许还要提高水平,呵呵。
诊脉的方法正确与否,是决定诊断效果的关键。因此必须正确掌握诊脉方法,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诊脉方法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诊脉的时间 历代医家十分强调诊脉的时间。最佳的诊脉时间,通常要在病人安静之时进行。因为,如果病人正处于惊恐、兴奋、紧张之时,皆可引起真实脉象的异常变化。医者皆知,脉的搏动与气血的活动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医家认为:诊脉的时间适宜在早晨尚未活动,未进饮食之前进行。虽然临床上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足已说明古时候医家对于诊脉的态度是何等认真。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清·黄宫绣在《脉理求真·四宫脉要》中曰:“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凝神,调息细审。”因为在早晨人的机体内外环境均较安静,气血调匀,脉象才能如实反映病情,是诊脉的最佳时间,但限于条件,不必过于拘泥,其他时间也可以诊有过之脉。如明·汪机曰:“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
2.医生调息 医生在诊脉时必须注意自身调息,首先要平心静气,聚精会神、贯注指下,才能够诊得真实的脉象。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诊家正眼》中曰:“凡诊脉之道,必须调平自己气息。”因为古时候没有钟表计时,是医生采用自己的呼吸定时间(一呼一吸称为一息)来计算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以辨脉象的迟数。因为,正常人每分钟呼吸为18次,每呼吸一次时,脉搏跳动4次,计算呼吸共计72次,正常人每分钟的脉搏跳动次数正好也是72次。可见,古人以呼吸定息测脉动的次数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3.诊脉时病人的体位和医生的指法 诊脉时病人的体位和医生的指法尤为重要。应嘱病人端坐或采取仰卧的姿势,将前臂自然平展,放在比较柔软的脉枕之上,手掌朝上,医生将示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分别触放在寸、关、尺三个部位上。医生应将中指略为弯曲,使三个指头平齐,节节相对,应用指腹分别触及寸口部位,以候各脏腑之病情所在。正确的诊脉方法是:首先以中指取掌后的高骨,定为关部(即桡侧的桡动脉骨茎突处),其余两指分别再取寸与尺两个部位,关前定为寸脉,关后定为尺脉。并且要根据病人的体格长短肥瘦的不同,来决定寸与尺之间的距离远近。如长瘦形的病人,臂较长者,诊脉时下指的距离可以相应疏远些,若体格是肥胖型的,而且臂亦较短者,下指时的距离可以密近些。如《诊家枢要》中曰:“人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诊脉下指的力度应由轻渐重,采用浮取、中取、重取三种方法,以辨脉的深度。如《诊家枢要》中又曰:“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附于肉下者,阴也,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而中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中和之应,亦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现,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又《难经·第五难》中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然后,再察其脉的速度,以辨脉的迟数;知其脉的强度,以辨脉的属性。总之,不外乎举、按、寻、推、竟五种。所谓“举”即是轻取,可诊得浮脉;“按”即是重取,可诊得沉脉;“寻”即是中取,下指不轻不重,可诊得缓脉;“推”即是随时微微挪移指位,前后推测,可诊得芤脉之类;“竟”即是上下揣摩,可诊得长短之类脉也。
此外,诊脉下指有单按与全按之别。单按脉即以一个指头按寸部、关部或尺部;全按是三个指头齐按寸关尺。如果只从表面上看,诊脉都是三指齐按,而实际是三个指头竟在逐个地反复寻按各自部位的脉象。如《四诊抉微》中曰:“凡诊先以三指齐按,所以察其大纲,如阴阳表里,上下来去,长短溢脉覆脉之类是也。后以逐指单按,所以察其部分,每部下指,先定经脉时脉,以审胃气,分表里、寒热、虚实,辨气分血分,阴阳盛衰,脏腑所属,浮候,中候,沉候,以消息之断病,何部异于众部,便属此部有病,候其盛衰之极者,以决之,在上上病,在下下病,左曰左病,右曰右病。”
4.候脉诊脉必须讲求严肃性,绝不能草率行事,否则就难以辨清脉象的真伪。如《灵枢·根结篇》中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所以说,持脉必须候得脉搏跳动50次以上,或者延长2~3个50次,一般需要5~10分钟为宜,如此才可以了解五脏的全部情况。故而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曰:“动数发息,不满50,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他严肃地批判了那些仓促持脉、草率做出诊断的医生。告诫后世医者,候脉必满50,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视死别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