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年龄差距对婚姻的影响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年4月15日。

在90年代前结婚的夫妻,年龄平均差距在2岁左右(这里的差距是绝对值,即包括女性大于男性),在20世纪90年代后结婚的夫妻平均年龄的差距翻倍增大,来到了5岁左右,明显高于90年代之前

这说明,夫妻年龄差距大于5岁的人数在90年代之后猛烈增长,拉高了年龄的平均差距。


婚龄差影响婚姻满意度、抑郁情绪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对此进行了婚姻满意度调查,从群体的特性看,是否年龄差能带来更好的婚姻匹配度。

婚姻的衡量指标通过**“生活满意度”“抑郁量表”**进行自我评价,用来反映婚后的心理和情绪状况。

**整体满意度评分为:**1分极其满意、2分非常满意、3分比较满意、4分不太满意、5分一点也不满意。

**一周内抑郁评分:**几乎没有(不到一天)得0分、有些时候(1~2天)得1分,经常有(3~4天)得2分、大多时候(5~7天)得3分。总分30,得分越高越抑郁。

在控制了个体因素、家庭背景因素、工作因素、外部冲击等多维度对调查的影响后发现:

丈夫比妻子平均年长1岁时,会使极其满意的概率增加0.1%,非常满意的概率增加0.2%,比较满意的概率减少0.1%,不太满意的概率减少0.2%,非常不满意的概率减少0.1%,说明整体上提升了生活满意度。

此外,抑郁量表得分平均下降了 0.426分(统计学1%水平显著,置信程度非常高,看似微小,意义重大),离婚风险降低了 0.1%。

即丈夫较妻子更为年长,可以较为明显增加个人生活满意度,降低抑郁情绪,提高婚姻质量。

这也验证了男性往往更愿意选择向下配婚,形成“男大女小”的匹配模式。

虽然夫妻年龄差距(丈夫大于妻子)对提升婚姻质量有不同层面积极影响,对婚姻稳定性而言,并不是越大越好

年龄的差距过大,容易增加配偶双方在观念、习惯上的不匹配程度。从而增加婚姻的不稳定性。

在丈夫比妻子年长10岁以上,离婚风险显著增加0.1%;妻子比丈夫年长10岁以上,离婚风险增加0.2%。

从城市乡村差异来看。

年龄差距对城市样本影响更大,虽然能同时增加满意度和降低抑郁情绪,但对降低城市人口离婚率上更明显。

因为农村人口受传统影响比较大,年龄差异对离婚率的影响较小,而城市女性思想和婚姻观更为开放,受传统的禁锢更少,婚姻中满意度对婚姻的整体存续影响更大,女性更在乎自己的主观感受,在加上社会的容忍度更大,更能接受。

所以城市夫妻离婚率更容易受夫妻年龄差距的影响。

初次结婚在多少岁合适

在北京大学《初婚年龄、婚龄匹配与婚姻稳定—基于CFPS2010年调查数据》该则文献中发现:女性的结婚年龄对婚姻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影响模式呈现“U”型(城乡都是),即早婚会破坏婚姻稳定,推迟结婚年龄有利于婚姻稳定,但是到26岁左右会发生反转。

即从26开始推迟结婚年龄反而不利于婚姻稳定。(也可以认为26岁为女性最佳结婚年龄)

该文献指出,过早结婚的家庭之所以不稳定,是因为不成熟的早婚者更可能对婚姻的匹配程度做出错误的估计和预期,过早结婚可能意味着教育程度不足,认知过于单一等。

过了26岁后,随着年龄增长,寻偶的机会成本也在变高,这包括年龄导致的不同的生物指标开始走下坡路,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压力,男女都对配偶的要求降低,并且更倾向早些结婚,在婚前熟识程度上可能也相对较低。

尤其30岁以后,在个人兴趣、职业不匹配、教育不匹配的比例加速上升。并且在加入彼此的朋友圈也变得更加的难,亲密度建立比较缓慢。

同时该文献也指出,在城市,男性年龄大大高于女性时的婚配模式对婚姻具有保护效应;在农村,男小女大婚姻具有更高的离婚风险,在城市这一现象并未出现。